当前位置:首页>>内容页标题
纽约时报:当创新也由中国制造时
来源: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时间:2023-07-15
记者:史蒂夫·洛尔(STEVE LOHR)

中国正力图靠创新而不仅靠模仿来发展经济,并将此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显而易见,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中国作为全球的廉价工厂去组装其他国家设计的拳头产品,例如IPAD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一模式有其局限性。
所以,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发明大国么?事实上,可能要经历数十年才能揭晓答案,它将有助于决定中国的未来,还将决定全球的经济格局。
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份文件中提出了大幅增加国家专利产品的目标。该文件说明了中国将如何驱动建设一个更具创造力的社会。
这份《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 2011-2020年》去年11月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文件讨论了宏观的经济目标,还有2015年前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美国国家商标和专利局局长柯柏士(David J.Kappos)最近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2015年的专利目标是个让人兴奋的数字。
根据该战略,中国专利申请量到2015年将达年均200万。这一数字包含了实用专利,这种专利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特色,比发明专利少一些难度。美国专利系统内并没有此种实用专利。
2009年大约有30万实用专利在中国被提交申请,几乎同发明专利总量齐平,最近几年,发明专利要比实用专利申请数量稍多。但即使中国在2015年专利申请总数一半是发明专利,也将达到国家战略规划的跨越式数量:100万件。与之对比,美国专利局数字显示,9月份之前12个月专利申请总数刚刚达到48万件。
中国专利的爆发式增长已持续多年。去年10月,汤姆森路透社公布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2011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将超越美国。“事情甚至比我们预测的发展更快,”路透社知识产权专家鲍勃(Bob Stembridge)说。
假如这一趋势还不够令人震惊,中国上述战略的雄心则足够惊人。例如,该文件指出中国打算到2015年将专利审核员扩充一倍,增至 9000人。(美国现有6300位专利审核员)
中国还希望将其居民和公司在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增加一倍。柯柏士说,中国最近在美国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布的战略优先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电池和汽车制造业。
为了提升专利数量,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现金奖励,为个人申请者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为那些专利多产公司提供税收优惠。
“中国领导层了解创新是中国的未来,是更高水平生活和长期增长的关键,” 柯柏士说。“他们正竭尽全力驱动创新,中国的专利战略是这项宏观计划的一部分。”
中国的专利战略受国家的指导和资助。这是否该成为美国担忧的理由,或者成为贸易问题?又或许这一计划效仿了其他政府在过去为本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努力?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被广泛认为是产业政策的主要参与者,日本公司似乎注定要一个接一个地超过美国产业,包括计算机业。
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事情结果并非如此,部分原因是美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措施。一项旨在撬开日本市场半导体贸易协定中,IBM投资了一家重要供应商Intel公司,但后来却成为其竞争对手。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特别不循规蹈矩、极富幻想力的行业:软件业,日本从来没有称为一个大国。对事情进行总结是有风险的,但似乎日本社会没有产生足够多的那种创新技术,尽管日本是个令人畏惧的专利提交国家。(在该领域,日本仍稍领先于美国,尽管日本的专利申请速度在放缓。)
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完全失败,这是简单武断的。某些行业,汽车业、机械工具制造和消费类电子行业,日本都发展的很好。
“他们仍然在那些领域做的很好——我们却没有,” 克莱德(Clyde V. Prestowitz Jr)说,他是经济战略研究所主任,也是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然而,政策在这些成功中的援手有多重要仍待商榷。
中国专利的战略文件内充满了衡量标准,具体到每百万人拥有专利的数量目标。这代表了一种用数字衡量创新的心态,更像是一个学生将知识等同于标准化测试中获得的分数。
“在现阶段,这是种重蛮力措施,重视数量超过质量,”高健(John Kao)说,他是政府和企业的创新顾问。
但高先生说,因而假定中国会必然走一条同日本相仿的路子,那是错误的。他说中国不仅比日本大,而且是个更具个人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他预测有一天中国将会产生乔布斯和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级别的企业家。
高先生说尽管中国势必崛起,美国仍有比较优势,这个国家对创新更为开放。“美国文化比其他国家更能宽恕失败,容忍风险,接纳不确定性,”
他说许多创新产品和技术将会在其他国家产生。“但美国的未来是成为创新过程的“演奏家”——系统整合者,”高先生说,“看看硅谷,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精英人才,说着不同语言在那里走到一起。那里是创新之都。”
(编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