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培育创新体系让企业拥有更多知识产权
来源: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时间:2023-08-28

广东惠州年加工原油1200万吨项目,成为我国单系列加工能力最大炼油项目。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广东企业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让人惊叹,一系列出自广东的政策、举措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原因,就是大家一致评价广东的那两个字“务实”。在广东采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企业创新有着自发、内在的动力,政府服务创新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成为广东创新的特色之一,这种创新体系也在广东的知识产权创建运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被提升到战略层面
将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层面,广东也曾有过阵痛。广东曾经创造了“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珠三角经济奇迹。但DVD专利风波等一系列产业事件将这种模式的短板暴露无疑:简单加工、贴牌生产的低端制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步履维艰。
一些广东企业在这种阵痛中悄然转型。当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一批广东企业逆势而上。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曾对169家“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结果发现,这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都经受住了考验,甚至有一些企业在别人研发投入缩水之时坚持扩大研发投入,完成新的蓝海布局。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袁明如今可以轻松许多:“同洲的转型痛苦期已经过去了。从最初的卫星接收机,到同洲近年全力开发的三网融合的甩信业务,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不能什么挣钱做什么,而是要在创新上持续投入,积累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坚持拿出销售收入的8%用来做研发,仅甩信我们就有核心专利14项,加上国外的专利申请共计60多项,目前仍在抓紧进行专利布局。现在公司上下信心倍增,国际大公司没有想到、做到的技术,我们想到、做到了。甩信业务预计今年就会有重大收获。”袁明心里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在通信大发展中,华为、中兴脱颖而出;网络大发展中,腾讯一马当先;三网融合的大潮中,同洲一定会冒出来,“再造一个华为!”
在广东,像同洲电子这样的企业都在转型升级中对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根据自己所处的产业领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比亚迪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赵杰告诉记者,他们的知识产权战略用“持续积累、合理布局、有效防御、灵活运用”16个字概括;而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阐述华为的知识产权战略,其中重要一条是“申请别人要使用的专利”,以备交叉许可;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说:“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战略更加注重全球布局、超前布局。”
知识产权战略工作已经在广东全省打开了局面并且被贯彻到一系列的政策当中。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介绍,早在2007年11月,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前半年,广东省政府就颁布实施了《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广东,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建立健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政策、服务体系,提升全省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战略任务。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各地市都基本制定实施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全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目前,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正在按年度推进计划,深入实施。
企业带动、政府导向作用明显
在深圳,有一个“知识产权半月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46期,华为、腾讯、中集、康佳、同洲、格兰仕等发明大户都积极参与其中。
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邝兵介绍,“知识产权半月谈”由深圳市知识产权局主办、每半月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采用“大家谈、专家谈、行家谈、谈理论、谈实务”的方式,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创建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分享、调动各方资源的平台。因其内容新颖、形式灵活、针对性强,已成为深圳知识产权界的一大“品牌”。
因为广东发明大户企业相对较多,广东省因此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成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创新经验向其他企业流传,给其他企业创造学习先进的机会。
树立典型,分享经验,是发挥明星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年,又有50家企业成为新一批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企业成为新一批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这些典型的树立,既是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鼓励和支持,也给这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彰显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截至目前,广东省共培育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53家、示范企业60家。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白国宝告诉记者,他们公司2010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在广东,企业的创新被充分肯定和鼓励。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指标今年首次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在广东,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两个指标在2010年便被纳入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被纳入《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拥有国外发明专利数、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出口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国(境)外专利申请数四项指标也已纳入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报表制度》。
外向型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4月2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在广州举办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LED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报告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在报告会上发言指出,开展并加强专利分析及预警工作,有利于避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有利于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了解,目前,广东的LED照明专利申请总量最高,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6.3%。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马宪民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广东省将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LED、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具体产业,系统、深入开展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之所以如此重视专利分析预警工作,是因为广东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而这不仅意味着产品大量出口,还有另两层含义,一是“对外技术依赖”,二是涉外知识产权。
针对“对外技术依赖”,广东在近年来加速了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的步伐。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省的技术自给率从“十五”末期2005年的45%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相应地对外技术依存度由2005年的55%降到35%。
正是由“技术依赖”向“技术自给”转变,使广东企业更有底气进入国际市场。马宪民介绍说,广东已经建设了十个省级重点行业和八个地方特色行业专利分类数据库,以及互联网版本的专利信息分析级预警应用系统。另一方面,广东从财政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申请PCT国际专利,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运用自主知识产权。
有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历练,广东的知识产权工作思路更加超前一步,更加国际化。陶凯元告诉记者,今后广东将密切跟踪世界知识产权态势,深刻把握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专利态势分析,分类绘制知识产权地图,明晰创新路径,为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协同作用,努力形成突破一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带动一片产业发展的格局。开展知识产权预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前瞻性和预告性。同时,针对涉外知识产权,广东将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比如,建立重点外贸出口企业联系制度,有效应对国外“知识产权伏击”、维护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