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项目层出不穷 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来源: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时间:2023-08-28
3月28日,随着第四批建设项目签约,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体系的建设项目单位已达46家,正在推进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项目达到48个,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参与。中关村科学城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步凸显,层出不穷的项目亮点令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
2010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2011年2月,中关村创新平台设立了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协调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体工作。2011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
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组长梁胜介绍说,一年多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全面开展,取得了良好开局。各有关单位积极贯彻“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思想,以改造升级、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和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项目建设,开创了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亮点不断呈现。在第四批建设项目签约当日,11家项目建设单位的11个特色产业园项目宣布进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体系。此次签约并建设的国际文化产业、纪录影视产业、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6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园,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要求。11个签约项目中有5个来自中国科学院,集中体现了科研院所参与和支持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重要性。
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名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中科院非常重视参与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希望中科院各研究所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在中国科学院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中,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工业生物产业创新园”项目计划在5年内建设一系列可推广的应用平台,包括企业联合研发平台、成果工程化孵化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生物产业融资平台、生物制品贸易平台、科技信息交流平台。预计未来3-5年内引入龙头企业30 -50家,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20-30家,科技成果转化产值200亿元,同时带动材料、自动化控制、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也跻身此次签约行列,1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据悉,其中部分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将于今年年底至2017年年底间陆续完工。科学传媒产业创新园、理化技术产业创新园、科技法律服务创新园、国际文化产业创新园、纪录影视产业创新园等园区预计投资额均将超过15亿元。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园除了以北京为主,建设总部、东郊、永丰、昌平、怀柔和丰台6个基地外,还将在深圳建设南方基地,总投资达110亿元。
“活”起来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中关村国防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创新园为重点,以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龙芯处理器、大型复杂激光器等重大项目为着力点,加快集聚一批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总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新培育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体现。
中关村科学城第一批建设项目于2010年9月2日签订。北京理工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当时签约的9家单位之一。“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树兴对此感受强烈。一年多来,北京理工大学在中关村政策的指导下,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直接支持下,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并参与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探索学校自主转化科技成果模式,尝试产、学、研、师(教师)合作模式,建立了对学院、学科组、教师的股权激励政策,探索了科技收入再投入的新途径、新机制,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和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一系列改革不仅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局面,而且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双赢”。
以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带头投资组建的理工雷科为例,理工雷科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推进下,成立一年多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投入研发经费1100万元,开发新产品5项,人员从成立时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90多人。与此同时,他所带领的学科组的重大科研项目数实现了翻番,获得科研经费和SCI论文数平均增长40%以上,承担的自然基金项目从2008年的1项增长到每年4-5项。
北京理工大学仅仅是一个范例。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一年多来,通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和与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起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化的市校两级工作平台,建立了机构专职化、工作日常化的组织体系和日常工作的流程,形成了市校间紧密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落实中关村的相关政策,推进了院所体制机制创新的落实;通过组织和支持产业化项目落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2010年组建的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关村科学城的一大创新,这种既有政府职能又是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服务平台,对于统筹政府资源、加强组织引导以及提供高效服务等非常有效,深受高校和科研院所认可。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投资了近百家企业,极大地推进和加快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和成果转化工作。
“转”起来的创新资源
对于加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体系的单位来说,其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充分依托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存量资源挖潜置换、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在不新增土地空间、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推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六位一体”协同创新。
2010年12月3日,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项目集中签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信息服务创新园”的协议,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核心,以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为发展思路,以该研究所的技术、产品和人才为支撑,以控股的太极计算机股份公司为资本平台,重点培育六大产业,包括自主可控计算机软硬件产业、智能卡和电子标签产业、公共安全信息化产业、IT运维服务产业、IT 装备和公共安全信息化以及后勤信息化装备国际贸易产业、计算机软硬件评测和服务产业。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政策,不仅盘活了我们的资源,而且进一步帮助我们明确了军转民的产业化方向,推动了一系列项目的成功落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所长李建明介绍说,加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以来,研究所与北京市相关资源建立了广泛的对接与合作,将建立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仿真与测试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大项目筛选培育与创业孵化中心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仅仅是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以来“转”起来的一员。据了解,目前航天科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航工业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等24个产业创新园已启动建设,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单位共实施新建或改造楼宇项目73个,规划总建设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亿元,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130多个,组织制定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农业生物技术、林业生物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这些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已成功吸引了160多家重点企业和150多家共建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