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页标题

中关村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来源: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时间:2023-08-28

2012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建华代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加会议。

会上,杨建华副主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中关村示范区发展五年来对提升首都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时用一句话概括为:中关村示范区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011年,示范区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5;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96万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占全国高新区的1/7,5年年均增长23.8%;实现增加值3062.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近24%。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多来,中关村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市有关部门和区县通力合作,不断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新型创新体制。创新平台由北京市会同19个中央部门共同组建,形成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依托创新平台,北京市建立完善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与科技部等6部委分别建立了部市会商机制,与财政部等4部委联合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与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海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二是贯彻落实“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围绕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税收政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国家部委共牵头出台了12项政策文件,北京市出台了20余项配套实施文件,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中关村示范区条例,进一步为示范区发展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是实施人才特区特殊政策,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全国率先建设人才特区,积极推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北京地区共引进“千人计划”入选专家629人,约80%在中关村;301人入选了北京市“海聚工程”,约70%在中关村。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共引进海内外人才4962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436人,中关村人才发展和辐射战略高地地位突显。

四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并按照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示范区十年规划要求,启动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中关村上市公司已达218家,代办试点备案和挂牌企业130家,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奠定了基础。近5年来,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其中2011年投资案例544个,披露的投资金额355亿元,均为2009年示范区批复建设当年的近5倍。

五是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北斗导航系统终端、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世博会等提供了数百项技术解决方案,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

六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集群。通过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企业做强做大明显加快。306家“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收入合计超过8600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的45%。目前,示范区收入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1648家,比2006年增加近千家,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282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1家,形成了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七是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支持创业孵化机构采用“孵化+投资”的新型孵化模式,孵化培育早期项目和“专特精新”小微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业。实施了“金种子工程”,支持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科技企业。近年来,示范区每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3000家,2011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达到近4000家。

通过上述举措,中关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首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示范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783.2亿元,5年将近翻一番;近5年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总数达7.5万件和3.5万件,分别为之前5年的4.2倍和5倍;共参与创制和修订国际标准70项、国家标准1150项;中关村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

来源:中关村管委会